目录名称:气象公报发布机构:内蒙古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
发布日期: 2020年6月 2020年6月 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2019年内蒙古生态气象综合监测与评估报告

一、气候条件、主要气象灾害以及次生灾害情况

(一)总体气候条件分析

2019年全区气候总体上为正常年景。全区年平均气温为6.1℃,较常年(1981-2010年)偏高1℃,较2018年偏高0.3℃,为1961年以来第5偏高年份;全区平均年降水量343.3毫米,较常年偏多21.9毫米,比2018年少39.4毫米。年内出现了干旱、暴雨洪涝、高温、冰雹、雷电、低温冷害和霜冻等气象灾害。春季出现8次大范围沙尘天气过程;春季-夏季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部分地区遭受旱灾;夏季全区各地暴雨洪涝、冰雹灾害频发;春末、秋初多地发生低温冷害和霜冻。

(二)干旱情况

2018年封冻前全区大部地区土壤底墒较好,2019年3月上旬全区大部土壤墒情好于历年和2018年同期。3月~5月上旬大部地区降水偏少5成以上,5月初开始出现旱情,干旱持续到6月中旬末,干旱面积达69.5万平方公里,以中旱为主,牧区干旱重于农区,全区气象部门开展了干旱监测评估专题服务,及时组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为自治区抗旱减灾、防灾救灾的总体部署提供决策依据,为自治区争取中央救灾资金做出了积极贡献。2019年6月下旬全区普降喜雨,过程降雨量大、范围广,旱情基本解除。

(三)沙尘暴情况

2019年,气象卫星在全区监测到沙尘天气过程16次,比2018年多1次,其中有11次影响范围超过8万平方公里。全区被沙尘覆盖过的区域面积达112.6万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95.2%。

(四)积雪发生情况

2019年,全区大部有过积雪覆盖,面积约为109.9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92.9%,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全区最大雪深为26厘米,为2011年来最低,没有发生雪灾。

(五)森林草原火灾情况

2019年,森林草原火情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全区共监测到火点347次,火点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和兴安盟为森林草原火灾多发区,结合全区气象条件及下垫面植被状况,2019年内蒙古春季和秋季火险等级都较高。

(六)农牧业和林业病虫害情况

2019年,全区气温偏高,降水接近常年略多,但由于暖冬造成病虫害越冬基数大,全区农田病虫害受灾面积139.1千公顷,牧草受灾面积1971.8千公顷,草原和农田病虫害中度偏轻发生,局部重度发生,以蝗虫、草地螟、粘虫、鼠害为主;森林病虫害为偏重发生年份,林业受灾面积109.5千公顷,并呈现传播速度快、发生面积大、危害程度重的特征。

二、生态气象质量总体情况

(一)干湿环境变化

2019年,全区生态环境无明显退化区,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明显好转,全区干湿条件为正常波动年份。其中,春季全区无明显变干变湿区;夏季赤峰市西北部明显变干,呼伦贝尔市东南部明显变湿;秋季东部干西部湿,鄂尔多斯市明显变湿;冬季呼伦贝尔市北部明显变干,其余大部地区变湿。从月动态变化情况来看,4月相对偏干,5月和6月大部地区变湿,7月整体偏干,8月东部区明显变湿,中西部偏干,9月东部明显变干,呼包鄂周边及阿拉善盟相对偏湿。

(二)生态气象质量

2019年,全区植被覆盖度维持高位。2012年前全区植被覆盖度平均为36.8%,2012年后平均为40.4%,2019年全区植被覆盖度达到了41.6%,处于近年来较高水平,植被覆盖状况改善较为显著,生态气象质量指数最高达52,呈增加趋势,并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全区生态气象质量整体略偏高,大部地区生态气象质量正常或偏好,特别是大兴安岭林区生态气象质量较高,88%的区域植被生态气象质量指数呈增加趋势,西部偏南地区生态气象质量明显改善。

三、不同生态系统生态气象质量分析

(一)城市生态系统

以呼和浩特市主城区为研究区,2019年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度轻微减少,植被覆盖度增大的面积占比1.7%,植被覆盖度略减小的面积占比80.2%。从时间尺度分析,2013-2016年市区的植被指数均呈增大趋势,2019年植被指数略减小。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的植被覆盖度变化呈现两极化的趋势,裸土和高覆盖度的面积比例增加,低覆盖度、中覆盖度和中高覆盖度的面积比例小幅下滑。201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热岛面积共162.9平方公里,主要以弱城市热岛强度为主,2013-2019年,呼和浩特市主城区热岛强度逐渐减弱,特别是2019年的城市热岛在面积和强度上都有大幅下降。

(二)农田生态系统

2019年,全区大部地区入春时间明显偏早,第一场透雨及时,利于主要作物适期播种和出苗生长。生长季水热资源正常或偏多,利于生物量积累和产量形成,全区玉米和马铃薯平均农业气象适宜度均高于近5年平均值,利于生长发育和产量增长。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河套灌区较低,中东部地区相对较高,全区平均水平高于近五年平均值。

(三)森林生态系统

2019年,全区水热气象条件有利,森林总量持续增长,森林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略有升高,森林生态系统功能有所增强;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生长季相对延长,对森林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力有一定贡献。整体上有利于森林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四)草地生态系统

2019年,全区草原生态总体呈现退化趋缓、局部好转的态势。草原植被覆盖度呈现东部增加,中部持平,西部降低的特点。与同区域近10年植被覆盖度比较,东部增加了3个百分点,中部持平,而西部降低了8个百分点;与同类型草原近10年植被覆盖度比较,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分别降低了10个百分点和9个百分点,典型草原增加了6个百分点。全区草原牧草产量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特点。与同区域近10年牧草产量均值相比,东部牧区明显偏高,中、西部牧区偏低。不同类型草地牧草产量具有显著差异,与同类型草地近10年牧草产量均值相比,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明显偏低、典型草原偏高。

2019年,全区三大沙地植被覆盖度呈现从东到西依次降低的特征,科尔沁沙地植被覆盖度最高,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度居中,毛乌素沙地植被覆盖度最低。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植被长势大部分地区不及2018年,科尔沁沙地大部分地区植被长势与2018年相当或优于2018年,但三大沙地植被长势均好于常年。

(五)荒漠生态系统

内蒙古西部荒漠区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全国荒漠化和沙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及生态建设等生态工程实施,部分地区荒漠化和沙漠化趋势初步得到了遏制,通过分析1990年至2019年近30年内蒙古西部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亚马雷克沙漠与巴音温都尔沙漠面积现状及其边界动态变化,结果表明:

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音温都尔沙漠、亚玛雷克沙漠总面积10.64万平方公里,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境内面积10.58万平方公里,占自治区国土总面积的8.96%。1990年至2019年近30年间,从变化面积的绝对量来看,巴丹吉林沙漠扩张面积最大,达304.2平方公里,受沙漠农业开发影响,乌兰布和沙漠面积萎缩明显,面积减少了471.8平方公里。从变化率来看,巴音温都尔沙漠、亚玛雷克沙漠存在快速扩张趋势,变化率均达两个百分点以上,腾格里沙漠总体上处于相对稳定少动的状态。从空间位置的变化来看,巴丹吉林沙漠西南部、腾格里沙漠东北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亚玛雷克沙漠东北部、巴音温都尔沙漠东南部边界变化明显。

(六)湿地生态系统

利用气象卫星、资源卫星、高分卫星等多元遥感大数据,对全区面积较大的呼伦湖、乌梁素海、达里诺尔湖、东居延海、岱海和黄旗海等主要水体的面积进行了监测分析。监测结果显示,6大水体的面积表现出不同的变化特征:乌梁素海自1987年以来水体面积变化较小,均维持在300平方公里以上,2019年乌梁素海面积平均为317.4平方公里。呼伦湖经历了一个“萎缩-恢复”的过程,呼伦湖水域面积在1975年为2097.8平方公里,2000年后呼伦湖水域面积逐年缩小,水域面积最小年份为2011年,仅为1722.7平方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呼伦湖区域先后施行了裸露沙地综合治理工程、湿地修复和综合整治工程、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监测能力建设工程、“引河济湖”和“河湖连通”工程等大型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呼伦湖水域面积有所恢复。2019年,呼伦湖水域面积达到了2063.1平方公里。东居延海在历史上几度干涸,2001年8月,国务院批复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重点生态工程,此后居延海水域面积逐步恢复,2019年达到了62.4平方公里。达里诺尔湖水体面积变动较小,2019年为181.5平方公里。岱海和黄旗海等水体面积在1973年分别为150.7和81.9平方公里,其后持续萎缩,2019年水体面积分别仅为51.4和30.9平方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