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22年1月21日 2022年1月21日 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计划

一、2021年工作完成情况

    内蒙古气象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决执行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主动服务,坚持科技创新,坚持科学管理,圆满完成各项年度工作任务。

(一)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

党史学习教育有力有效。印发工作方案及工作计划,成立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组建6个巡回指导组,确保“责任、组织、力量、学习、宣传、督导”六个到位。举办读书班、培训班11期,开展党组中心组学习研讨23次,持续深入学习“四史”、“七一”重要讲话、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等重点内容。以“讲、述、写、歌、赛”等活动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制定“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工作方案和项目清单,在预报员队伍中开展“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全区气象部门累计完成任务举措907项,区局气象小区房本办理、环境改造等举措积极推进,各盟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结合服务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在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中国气象局第四巡回指导组实地督导并给予充分肯定。

部门党的建设持续深化。制定党组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管理办法和年度任务清单。完善党组成员联系基层工作制度。意识形态责任制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印发“模范机关创建”评选办法,开展“两优一先”评选和“最强党支部”评定2名同志当选自治区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持续开展机关党建“灯下黑”专项整治。政治监督、日常监督等贯通融合持续推动。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经常性纪律教育不断推进,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对38个党组织开展常规巡察,对3个处级单位开展巡察“回头看”。机关党委被自治区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区局获评
“创建北疆模范机关先进单位”。

(二)坚持生命至上,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保障有力

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气象灾害防御工作融入各级政府综合防灾减灾和重大战略实施全过程,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会议,印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开展防汛抗旱专项检查。20余个委办厅局强化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高质量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年度任务,获国家减灾委督查检查组高度肯定。

第一道防线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全区气象灾害呈现多发频发重发特点,广大气象工作者强化值班值守、主动精细服务,高效应对强沙尘暴、暴雨、特大暴雪等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43次,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领导批示25次。特别是在3月14日至15日强沙尘天气过程中,我们强化监测预报预警,主动邀请中央主流媒体座谈交流,《参考消息》进行整版报道,深度回应了部分国内外媒体对我国和对内蒙古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的质疑;在7月17日至19日呼伦贝尔市强降水天气过程中,及时叫应各级党委政府相关责任人,当地政府组织撤离群众3698人,确保了“大灾零伤亡”;在11月5日至10日通辽特大暴雪、寒潮天气过程中,提前72小时精准预报,全程开展精细化服务,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损失,庄国泰局长批示肯定、石泰峰书记给予表扬。

(三)坚持主动服务,助力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成效明显

生态文明气象服务优势凸显。自治区政协在我局召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座谈会,李秀领主席实地考察并给予充分肯定。自治区政协常委会邀请气象专家作浑善达克沙地治理专题报告。强化水资源监管和河湖动态监测评估服务,获专项经费支持。阿拉善盟3项荒漠生态科研项目、通辽市科尔沁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气象保障工程获批立项。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平台建设完成,锡林郭勒、鄂尔多斯、乌兰察布3个盟市高分中心挂牌成立。围绕“一湖两海”、察汗淖尔等重点区域和重点生态工程开展精细化生态监测评估服务,全年发布产品400余期。与河北局联合建立察汗淖尔生态保护气象服务协作机制,流域生态监测评估得到李秉荣副主席高度肯定。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效益显著。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成立并实体化运行,机构编制和人员经费得到充分保障。自治区政府召开全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会议,推动贯彻落实国办47号文件精神。首次与多部门联合召开年度空域协调保障会。全区增雨总量约19.45亿吨,防雹作业累计影响区面积2.23万平方公里,减少经济损失5.4亿元。

(四)坚持融入发展,助力区域经济产业量质齐升

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提质增效。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定点帮扶工作,制定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举措,在21个旗县实施乡村振兴专项,选派帮扶干部52人,2名同志获评“全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发挥众创优势,拓展特色功能,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平台持续优化。马铃薯特色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协作机制不断完善,向日葵、大豆等特色作物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有序推进。发挥直播星应急广播优势,边远农村牧区预警信息发布时效性和覆盖面进一步提升智慧、精细化气象服务助力自治区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

重点领域气象服务成效明显。围绕呼包鄂乌城市群建设和赤峰、通辽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编制大城市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方案,推进气象数据接入智慧城市管理平台与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气象科技优势、气候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经济优势。能源气象服务精细化水平不断提升,助力能源保供取得实效。建立交通气象风险预警业务,交通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2个县级市获“中国天然氧吧”认证。

重大活动保障服务赢得赞誉。与兄弟省局密切合作,成功保障建党10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神舟十二号发射回收、“十四运”开幕式等重大活动。选派业务骨干,全程参与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圆满完成C919国产大飞机地面结冰、侧风试验和高寒试飞保障任务,庄国泰局长批示肯定。

(五)坚持科技创新,气象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取得明显进展。科研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经费投入达1608万元,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兴蒙合作引导项目支持。新增自治区基金和关键技术攻关项目15项。3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获专利授权38项,SCI/EI收录论文3篇。

信息化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数值预报等18个业务系统完成集约整合和“云化”改造。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天擎内蒙古”正式业务运行。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有序推进,计算、存储能力明显提升建成气象数据服务监管平台并试运行,网络安全整体防护能力进一步增强

综合监测能力持续提升。阿尔山等9部天气雷达建设有序推进。黄河流域、察汗淖尔等重点区域气象监测能力稳步增强。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北斗导航平漂探空观测网。推进国家级风云四号卫星地面站建设。呼和浩特和锡林浩特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方案通过论证并推进实施。3个盟市级计量检定实验室建设完成。

智能预报业务持续推进。针对黄河、海河流域和东北冷涡影响区域,极端天气监测预警和预报预测能力持续提升,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复盘工作全面开展。强对流预警预报业务更加规范,预警信号有效性评价有序开展,三级预警信号产品精细至乡镇。逐小时网格产品实现全区应用,气候预测向公众用户拓展,晴雨、气温预报准确率分别达89%、78%,暴雨(雪)预警准确率达到87%。

(六)坚持科学管理,事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

政策保障力度持续加大。自治区政府印发《关于推进全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自治区发改委联合印发“十四五”气象事业发展规划,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发展纲要和相关规划,12个专项规划和12个盟市级规划编制印发工作进展有序。气象监测预警补短板工程、山洪工程、雷达工程、人影工程等一批基本建设项目批复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综合气象监测能力提升工程获批立项。

干部人才队伍持续优化。选优配强领导班子,选拔处级领导干部12名,45岁以下处级干部占比达40.4%,较上年提升8%。2人入选中国气象局“十百千”人才工程,8人获评正研级高工。区局机关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高标准推进。

综合管理工作有力有序。各级气象部门统筹疫情防控与事业发展,阿拉善、满洲里、二连浩特等盟市气象局多措并举克服疫情影响,全区各项业务服务工作稳定运行。委员联系机制落地见效,1项提案被确定为自治区政协重点提案并评为年度优秀提案,其其格副主席实地调研督办,提案办理满意率达100%。编制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三年实施方案,修订评价指标体系,自治区324号文件落实情况评估和现代化年度评估全面完成。《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草案)》进一步完善,24项行标地标列入制修订计划。气象行政执法能力进一步提升,防雷重点单位安全管理有序推进。落实各级地方资金2.9亿元,“四资一项”工作更加规范,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事业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完成内部审计136项。老年大学挂牌成立,老干部“两项待遇”得到落实。安全生产、应急值守、机要保密、信访维稳、后勤保障、节能减排等工作扎实有序。

二、2022年重点工作计划

(一)强化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制机制

推动构建分区域、分灾种、分时段、分强度、分影响的极端天气监测预警服务体系,重点在提前量、精细化上取得进展。完善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政府和社会联动机制,健全落实重大气象灾害停工停产停课停运制度,深化面向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大灾害性天气直通式“叫应”服务。积极对接应急指挥平台和各部门信息发布渠道,加强“预警+行业”数据融合分析,持续提高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能力。强化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气象保障服务,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城市大脑”和网格化管理。巩固发挥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标准化建设成果,提升气象灾害防御决策辅助支撑能力。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推进普查成果广泛应用,提升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预警服务能力。

(二)强化生态文明气象保障能力,服务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加强温室气体监测评估能力建设,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决策咨询,持续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绩效考核气象条件贡献率、生态服务功能影响和生态气候承载力评估服务。深化与兄弟省局协作,联合开展黄河、海河、察汗淖尔等流域生态保护与修复气象保障服务。与水利部门继续强化水资源监管、水土保持和河湖动态监测评估服务。围绕自治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能源产业发展,做好新能源气象服务。加强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和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化旅游、康养、寒地冰雪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持续推进 “天然氧吧”等国家气候标志创建工作,规范气候可行性论证业务服务。入贯彻落实国办47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建设,围绕重点区域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增雨作业,强化森林草原防灭火气象保障服务。

(三)强化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保障,助力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扎实做好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和精细化农牧业气象服务工作,保障粮食生产和重要农畜产品供给。应用精细化农牧业气候资源区划成果,为优化调整种植业结构提供科技支撑。优化三级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平台,针对优势特色农畜产品产业带和农牧业产业集群,持续深化分区域、分作物、分灾种的精细化农牧业气象服务,做好可定制、交互式、智慧型、个性化直通式气象服务。推进气象对设施农业影响预报预警能力建设,提升设施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和效益。深化与农牧部门合作,持续推进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开展优质牧草种子繁育气象保障服务,健全畜产品生产专业气象服务体系。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农业补光、智能通风等农牧业气象适用技术。持续做好“气候好产品”认证工作,助力特色农牧品牌价值提升。落实中国气象局帮扶突泉工作任务,做好全区气象部门定点帮扶工作。

(四)强化与多行业多领域深度融合,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开展基于影响的交通气象预警联合交通部门和相关企业推进智慧交通气象服务。联合生态环境部门做好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深化与能源部门合作,加强能源保供精细化、全链条气象服务。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做好国产大飞机试验试飞、工业品耐寒测试、冰雪旅游等气象服务。强化同体育部门合作,开展重大体育活动气象风险防范和运动赛事气象保障服务。做好党的二十大、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和第十五届全区运动会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五)强化科技引领和人才保障,集聚气象高质量发展创新动能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加快极端天气、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等科研能力建设,开展东北冷涡与大气环流协同影响机理研究和强对流天气特征研究。深化交通、能源、旅游、环境等专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强化人工智能、大数据挖掘、物联网和网络安全技术应用。加强重点实验室和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科研能力建设,开展基于人工智能的防雹预报预警技术研究。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优化科技成果登记、应用、转化、评价机制。强化开放合作交流,重组优化创新团队,吸引科研院所、行业部门、企业高校等外部资源,集聚气象科技创新动能。实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推动“双百”计划和“四个一”人才工程落地见效。推动气象科普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加强与各级科协组织的合作交流,开展系列气象科普品牌活动,加强短视频、新媒体、展品展项等产品创作,集中展示宣传气象优秀典型和科技成就,增强社会公众气象科学和防灾减灾意识。

(六)强化精密监测基础支撑作用,大力提升气象立体监测能力

优化全区观测站网布局,以预报、服务需求为导向,强化观测与预报的互动,重点加快黄河流域和东北冷涡影响区站网布局设计。持续推进新一代天气雷达、地基遥感垂直观测系统和X波段雷达系统建设,优化调整雷达气象业务,强化业务雷达的标定和质量管理。规范卫星遥感业务,强化产品支撑,持续发展特色应用,重点加强风云气象卫星应用能力建设,建立自治区级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支撑体系,推动旗县级卫星遥感应用服务。开展北斗导航平漂探空观测试验。持续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推进社会化和专业气象观测,加强与电力、农垦等部门间观测设备的共建共享共用。加强观测质量管理,确保综合观测业务安全稳定可靠运行。优化计量检定业务布局,推进盟市计量检定实验室业务运行,开展观测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七)强化智能数字预报业态建设,稳步提升极端天气预报水平

完善“智能-数字”预报业务流程,构建集约协同高效的短临预报预警业务布局。完善实况产品业务科研应用体系,强化雷达、卫星数据在强对流监测预警中的应用,推进“观测-信息-预报-预警”无缝衔接,提升分类强对流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数值预报模式精细应用和检验评估,深入发展智能预报技术,开展暴雨(雪)、干旱、寒潮、大风等多灾种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深化复杂地形条件下的数值预报模拟技术研究,推进区域数值预报系统优化升级和数据共享。实现极端干旱和高温气候事件预测业务化运行,网格预测精细至5公里。开展黄河、海河、松辽流域延伸期客观预测技术研究,实现产品逐日更新。初步建立东北冷涡日数客观预测业务。

(八)强化智慧化精细化气象服务,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供给质量

以气象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为引领,发展基于“智能网格+气象服务”业务,提升气象服务产品的时空分辨率、服务精准度、发布时效性。融合多部门数据,优化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功能,发展基于影响的决策气象服务。积极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技术,推动行业气象服务产品自动制作、发布精准供给。发展基于用户位置和应用场景的智能气象服务,优化融媒体气象服务业务,健全服务机制,应用网络智能机器人技术,增强短视频等可视化公众气象服务供给。

(九)强化信息化和数据支撑保障,持续提升气象数据应用价值

完成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持续完善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和综合监控系统,推进业务系统集约和“云化”改造,构建集约协同的“云+端”新业态。推动气象大数据体系建设,加强气象部门数据汇交,推进行业数据交换共享,探索开展社会和互联网数据收集。强化观测数据源头质量控制和观测元数据合规性质量检查,加强数据质量监视评估分析与观测系统的互动。加强气象数据安全,实现气象数据服务监管平台业务运行,推进气象数据分类分级管理,为气象数据共享应用提供安全保障。加强全区气象信息网络空间安全顶层设计、防护体系建设和日常监管,开展攻防演练,做好重大活动网络安全保障。

(十)强化重点改革和科学治理,营造气象高质量发展良好环境

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区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签订新一轮区部合作协议,持续推进局市(盟)合作。全力做好气象系统事业单位改革。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年”活动。组织开展现代化先行试点。推动“十四五”规划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立项实施,通过项目引领持续提升现代化水平。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加大民生领域、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的保障力度,继续压减一般性支出。推进气象科技服务转型发展,提升气象科技服务创新能力。全面贯彻《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区内调研及审议。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重点规范行政执法监督检查行为。推进防雷和升放气球安全专项整治,开展气象服务市场监管。推广应用内蒙古气象标准管理平台,加快标准项目编制报批进度。推进全区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做好宣传、档案、信访、安全生产、后勤保障等工作。

(十一)强化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新时代党建工作质量

持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完善保障“两个维护”的制度机制,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强媒体阵地监督管理,落实思想动态分析报告和领导干部谈心谈话制度,建立基层党组织思想动态直报机制。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正确选人用人导向,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印发气象部门基层党组织建设实施意见,强化对下分类指导,深化“最强党支部”建设,促进提质升级。总结凝练支部工作法。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以党建带群建,用心用情做好老干部、群团妇工和统战等工作。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压紧压实“两个责任”。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深入推动各类监督贯通融合,加强重点项目内部审计。提高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扎实推进纪律教育常态化。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四风”。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巡察全覆盖,强化巡察审计结果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