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新闻资讯

  • 气象新闻

  • 气象要闻

【主题教育】身边的榜样拐子湖二
  • 时间:
  • 2019-11-08
  • 来源: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拐子湖气象站里的苦与甜

  拐子湖气象站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额济纳旗温图高勒苏木境内,它以条件和环境艰苦被大家所熟知,同时,也以突出的业绩而闻名全盟、全区乃至全国。

  在全党上下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之际,本报践行“四力”采访小组驱车前往位于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220公里外的拐子湖气象站,了解这里发生的故事。

  从达来呼布镇到拐子湖气象站,沿途都是戈壁沙丘,荒无人烟。同行的温图高勒苏木工作人员刘龙广说:“现在交通条件好多了,一路都是柏油路,两个多小时就能到。以前同样的路程要走上一天甚至更长时间。”

  中午时分,一声“看,到了”把记者们从昏昏睡意中惊醒。远远望去,荒芜的戈壁中出现一栋小楼和一片绿色,格外醒目。一块刻着“内蒙古自治区拐子湖气象站”的红色花岗岩石后面,是一个占地2000多平方米的小院,一面鲜艳的国旗高高飘扬,白色的二层办公楼犹如一座伫立在沙漠中的岗楼。

  在气象站全体干部职工——5个肤色黝黑的汉子的迎接下,记者们走进了气象小院。小院有限的空间被规划得井然有序,院内及周围种了不少树,院里除了一片硬化的水泥地外,还有一个温棚、几块菜地、半个篮球场、一片光伏板及专业的气象观测区。不远处的蔬菜大棚里结满了茄子、辣子、西葫芦等蔬菜,一沟沟菠菜、油菜青翠欲滴,为这里增添了盎然生机。如果不了解拐子湖

  气象站的过去,不看它的周边环境,单从眼前的场景很难体会在这里工作生活的艰苦。

  拐子湖气象站建于1959年,属于国家一类艰苦台站,是我国仅有的两个沙漠腹地气象观测站之一,2013年升级成为国家基准气候站。这里历年平均降水量41毫米,蒸发量高达4217.9毫米。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天气近百天、沙尘暴30天,历史最大风速达38米/秒。“这里条件如此艰苦,为什么要设立气象站?” 记者向拐子湖气象站党支部书记蔡文军问道。“如果没有拐子湖气象站,相当于在我国气候现象上游出现了一个监测空白带。这里承担着为航天飞船发射等国防事业采集气象数据、国家气象信息交换等任务。”蔡文军解释说,拐子湖气象站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国防科学实验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午2点,气象站移动通讯信号突然中断,让正在采访的记者有种与世隔绝的感觉。随着时间推移,蔡文军也开始有些着急。“中断的通讯让气象站变成了一只断了线的风筝,采集好的气象数据报送不出去是最让我们担心的问题。” 等待了一个小时,信号仍然没有恢复,蔡文军果断决定与另一位工作人员驾车前往80公里外的雅干传送数据。他们到达雅干后,用手机热点连接电脑才将气象数据顺利报送出去。随着自动化的建设与应用,拐子湖气象站的数据监测从每天8次减少为5次。虽然工作强度有所减少, 但基于工作性质的重要性,监测和传送数据容不得半点马虎。

  吃水难、吃菜难、用电难、行路难、就医难、沟通难、找对象难、子女上学难,这是拐子湖气象站曾经的“八大难”。在上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下,2009年,拐子湖气象站实施了综合改造工程。“与以前相比,现在的工作生活条件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了800平方米办公及职工公寓楼,新修了柏油路,喝上了放心水,吃上了新鲜菜,还可以看电视,取暖洗澡也不再发愁了……”回忆起2010年10月1日职工们住进新房的兴奋场景,蔡文军记忆犹新。现在站内有了篮球场、健身器械,让职工的业余生活更加丰富。

  在人烟稀少的沙漠腹地,职工们早已习惯了自力更生的生活和工作节奏。建大棚、搞绿化、修设备......这些工作对于已经52岁的气象站业务股长许延强来说都不在话下。“在这样的环境里生存,不可能因为一个小毛病就驱车几百公里请个师傅给维修。我们闲下来了看看书,不会了上网查,机械上的小问题自己就能搞定。”许延强笑着说道。记者得知,在拐子湖气象站的10个春节假期里,许延强仅回过一次家。他把回家的机会更多的让给年轻人,而自己坚守在工作一线。

  与外面精彩的世界相比,拐子湖气象站除了环境艰苦,最难忍受的是寂寞。除了站里的5名职工,离这里最近的有人烟的地方就是温图高勒苏木,平日里连飞禽走兽都很难见到。吃过晚饭,工程师张勇与家人通过微信进行视频通话,倾听着家里发生的点点滴滴。“我们坚守在这里,无法陪伴和照顾家人,

  通过视频和电话看看他们,听听他们的声音,心里就觉得安慰了许多。” 张勇说道。

  晚上8点,气象站工作人员结束了一天的监测任务。迎着晚霞,许延强与站内其他两名职工许鹏飞、银杉一起出动,提着水桶挨个给院内及周边的树浇水。绿色代表着希望,代表着生机,气象站里及周边的这5000课树,就像拐子湖气象人一样,扎根沙漠之中,顽强地与恶劣环境作斗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60年来,拐子湖气象站的几代气象人以实际行动诠释着 “无怨无悔、默默奉献”的深刻含义。

责任编辑:袁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