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议案提案 | 发布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 |
发布日期: 2023年9月5日 2023年9月5日 | 文号: | |
效用状态:有效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对政协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0433号提案的答复
李长青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建立内蒙古边境沿线牧区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的提案》已收悉,我局对提案进行了认真学习研究,提案提出的意见建议,对推进我区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现就提案内容答复如下:
一、农村牧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情况
截止2022年底,全区共有2510个自动气象观测站,平均站间距达到21.71km。形成由20部天气雷达组成的自治区天气雷达观测网,雷达观测覆盖率25%。24小时要素预报实现5公里网格和逐小时更新,10天预报实现3小时间隔、逐12小时更新。突发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47.8分钟。内蒙古各级气象部门努力做好全区监测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及时开展面向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暴雨、暴雪等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叫应服务”,通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向各级责任人发布预警短信,同时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发布预警信息。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情况
加强气象数据和保险相关数据的融合分析,在锡林郭勒盟、鄂尔多斯等地积极开展牛羊天气指数保险气象保障服务工作。根据地面气象观测和卫星遥感数据综合分析、计算处某区域是否受灾以及受灾程度,作为保险公司理赔的依据。当计算结果某个嘎查达到保险理赔受灾程度时,牧户因采取防灾减灾措施没有受灾也可以得到赔偿,有利于受灾户尽早拿到理赔款,尽快恢复生产;保险理赔款补偿了采取防灾减灾措施的成本,提高牧民积极采取措施减轻灾害损失的积极性和主动行,有利于牧民稳定增加收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肉、奶等畜产品。
三是干旱、暴雪灾害气象服务开展情况
干旱灾害气象服务开展情况: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土壤墒情监测以及地面观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土壤加密动态监测,动态滚动订正预报、预警。应用区域自动站降水数据反演的区域土壤水分数据、土壤水分观测站数据、人工土壤水分加密站数据等地基观测数据,以及实地干旱调查数据、卫星遥感数据等多元数据,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制作发布精细化定量化干旱评估服务产品。加强天气滚动监测,做好各项作业准备工作,抓住有利时机,利用飞机与地面火箭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人工增雨作业对增加土壤墒情、牧草烦返青、缓解持续旱情、净化空气质量、降低火险等级都起到积极作用。
暴雪灾害气象服务开展情况:针对暴雪天气,各级气象部门提前72小时做出精准预报,提前“叫应”党政领导,发布预警信息,启动应急响应。受影响地区政府根据气象信息部署应对准备,把抗灾保畜作为中心任务,统筹安排清雪车辆、牧民转场、就在安置以及后期恢复生产等工作,最大限度降低灾害造成损失和影响。
四、下一步重点工作
一是滚动做好牧区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服务,推进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号精细化到乡镇。
二是推进气象灾害风险普查数据共享和成果广泛应用,强化暴雨、暴雪、干旱等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村牧区气象灾害防御能力。
三是在全区范围内推广政策性农业保险,不断推动气象灾害定量化评估在保险理赔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形成农牧业气象灾害风险转移机制。
四是完善气象预警信息应急广播协调机制和业务流程,实现应急广播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加大偏远边境地区、农牧区公共气象服务渠道建设,提高基本公共气象服务覆盖率。
五是加强与农牧、水利、应急、住建、自然资源等单位部门联防联动,联合开展会商研判,及时向通报天气变化趋势,为牧区防灾减灾救灾提供气象决策辅助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