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议案提案发布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发布日期: 2022年8月22日 2022年8月22日 文号:内气函〔2022〕327号
效用状态:有效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对自治区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0068号提案的答复

民盟内蒙区委:

《关于加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及呼伦湖流域气象保护工作的提案》已收悉,现就提案涉及的意见建议答复如下:

一、紧密结合区情,全力打造生态气象服务特色品牌

近年来,全区气象部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领导下,充分发挥气象科技优势,全力保障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建设。

(一)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体系更加完善。率先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生态气象观测站网,生态监测评估、人工影响天气、卫星遥感监测等生态气象服务能力走在全国前列。航空遥感生态气象监测初具规模,人影飞机、无人机等设备为航空遥感提供技术支撑。建成了由4个卫星地面接收站和呼和浩特卫星资料处理中心构成的“四站一中心”卫星资料接收处理体系,具备FY-3、EOS、NOAA等系列卫星一体化数据接收处理能力。挂牌成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内蒙古数据应用中心,发挥高分内蒙古数据与应用中心辐射带动作用,建立了“1+12+N”高分卫星成果推广应用体系,高分数据应用在灾害监测评估、农业种植结构提取、矿山生态修复、河湖“清四乱”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地方政府、行业部门的肯定和支持。成立了生态气象院士专家工作站,组建遥感应用、生态气象和沙尘暴预报三个创新团队,为生态气象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二)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成效显著。发挥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互补优势,围绕“一湖两海”、察汗淖尔、“五大沙漠”“五大沙地”等开展常态化、精细化动态监测评估,为各级党政部门做好生态保护与修复、开展贡献率评价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不断挖掘气候资源在生态旅游中的潜力,打造乌兰察布草原避暑之都、阿尔山中国气候生态市和多伦天然氧吧等生态旅游品牌,助力自治区全域旅游和四季旅游发展战略。针对森林草原防扑火气象服务需求,研发了森林草原防扑火气象服务平台,形成了应急、林草、气象、森林消防多部门防扑火工作机制和应急联动工作模式,发挥遥感监测、精细化预报和人工增雨作业优势,为毕拉河、那吉、汗马等历次森林草原火灾扑救做出积极贡献,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前线指挥部高度评价。建成了由10架飞机、219部火箭、381门高炮和120个烟炉组成的人影作业体系,明确了跨盟市联合作业指挥流程,年均增雨影响区面积约68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约18.8亿吨,防雹保护面积约2.2万平方公里。

二、聚焦大兴安岭及呼伦湖流域生态保护治理,着力提升生态重点区、关键区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一)持续加强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全区人工影响天气立体化、规模化、跨区域作业模式日趋完善,自治区现有一架高性能增雨作业飞机,可以实现全区范围内人工增雨作业。呼伦贝尔市现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飞机1架、增雨火箭45部、地面烟炉16座,全市年均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年均增加自然降水约9674万吨,助力呼伦贝尔补充生态用水、扩大湖泊湿地面积、提升草地生物量和覆盖度。通过积极争取,“十四五”期间,国家级华北人影工程还将为内蒙古增加一架高性能增雨飞机,“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及呼伦湖流域气象保护工程”也已纳入呼伦贝尔市“十四五”计划,通过项目带动和规划实施,全市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将得到持续提升。

(二)持续提升卫星遥感和高分数据应用能力。2021年3月,高分卫星内蒙古呼伦贝尔市分中心正式批复成立,承担区域高分数据获取、管理、分发和应用推广等职责。中心在牙克石建有“风云3号”极轨卫星接收站,可直收风云系列、EOS系列和NOAA系列卫星数据。2022年呼伦贝尔市政府投入254万元,支持中心业务能力建设。中心成立以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与灾害监测评估、农牧林业等方面积极开展遥感应用示范,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建立了森林草原防灭火全流程遥感监测评估体系,在防火期实时监测森林草原高温点,及时核实森林草原火情。确认出现火灾后实时提供火场监测影像,利用高分卫星对灾后火烧迹地进行损失评估和恢复期评估。二是利用高分卫星,每年5-9月逐月制作呼伦湖水体面积监测,适时监测呼伦湖蓝藻水华出现情况,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市委、市政府及呼伦湖相关管理部门。三是与呼伦贝尔市农垦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在农作物生长季利用卫星遥感监测各农场农作物长势,助力粮食生产安全。四是与呼伦贝尔市检察院合作,利用高分卫星开展环保公益诉讼案件的核实工作。五是利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全市植被长势、沙尘、大雾监测等常规业务,针对暴雨洪涝、干旱等气象灾害开展灾害监测评估工作。

(三)挖掘气候资源助力“冷资源”变为“热产业”。

2019年5月,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与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联合组建内蒙古寒地冰雪气候研究中心,挂靠呼伦贝尔市气象局与牙克石市人民政府。近年来围绕地方冰雪经济发展需求,中心组建了技术研发团队,积极开展内蒙古东部气象要素和气候特征的分析研究,助力“冷资源”变为“热产业”。一是为工业品耐寒测试提供气象服务保障。建成图里河气象观测设备极寒试验基地,开展气象观测设备极寒试验。成功保障C919大型客机高寒专项和地面结冰试验任务,飞机空中自然结冰探测试验成果得到工信部高度肯定,助力国内首家国家高寒机动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地呼伦贝尔。二是助力冷资源开发,不断挖掘气候资源在生态旅游中的潜力,协助完成扎兰屯市、牙克石市、根河市中国天然氧吧、牙克石市中国冰雪之都、根河市中国冷极等国家气候标志认定,有力促进了呼伦贝尔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三是服务冰雪旅游和冰雪运动。制定了内蒙古滑雪旅游资源评价标准,编制“内蒙古滑雪旅游适宜性评价”专题气候信息。围绕“十四冬”保障任务,建成了综合观测系统和预报服务系统,助力“冰雪+体育”发展。

三、下一步努力方向

下一步,全区气象部门着力加强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做好大兴安岭及呼伦湖流域气象服务保障。一是深化局市合作,推动自治区气象局与呼伦贝尔市政府合作协议落地实施,积极争取并尽快实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大兴安岭及呼伦湖流域气象保护工程,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建设。二是不断提升高分数据应用能力,加快高分数据的预处理与数据管理平台、高分数据展示与共享平台建设,提升高分辨率卫星监测暴雨、龙卷、洪涝等灾害天气服务能力。三是强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充分挖掘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气候资源价值,加强“国家气候标志”品牌体系建设。四是加强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打造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品牌,为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美丽富饶和谐安宁呼伦贝尔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