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发布日期: 2023年1月13日 2023年1月13日 文号:
效用状态:有效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计划

一、2022年及十九大以来工作回顾

2022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极为重要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描绘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气象工作,孙绍骋书记专题听取工作汇报,王莉霞主席实地调研指导工作。在中国气象局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区气象干部职工共克时艰,锐意进取,克服了严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确保各项业务服务管理工作稳定运行,得到庄国泰局长批示肯定。

一年来,我们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系统部署务求实效。制定印发《全区气象部门喜迎党的二十大系列活动方案》,通过文艺展演、读书交流、典型宣讲等系列活动,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第一时间印发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实施方案和学习贯彻党章实施方案,邀请自治区宣讲团成员作专题辅导,党组成员带头到分管单位、联系基层党组织进行宣讲,三级气象部门通过举办读书班、集中轮训、网络培训等多种形式,把学习培训覆盖到每一个支部、每一名党员。通过持续深入学习研讨,我们对党的二十大从不同层面对气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找准找实了贯彻落实的结合点、着力点,捍卫“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成为全区广大党员干部的鲜明政治品格,全区干部职工团结奋斗的精气神进一步激发。

一年来,我们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部门党的建设持续用力。修订印发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管理办法和年度任务清单,持续推进“北疆模范机关”创建。细化158项措施,推动“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落地见效。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对15个旗县局站党组织开展常规巡察,对2个盟市局党组开展巡察“回头看”,实现十九大以来巡察全覆盖。5人和3个集体获评全国气象部门“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和“先进基层党组织”。1人被自治区党委政府评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坚持党管干部原则,选优配强各层级领导班子,持续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对全区17个处级领导班子进行补充调整,新提任处级领导干部11名,其中,具有旗县局长工作经历的占45%,80后占54.5%。重视发挥职级激励作用,49人次晋升一至四级调研员,持续鼓励干部担当作为。

一年来,我们着力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贯彻落实《纲要》取得良好开局。各级气象部门紧紧抓住贯彻落实《纲要》的窗口期、机遇期,积极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汇报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会议精神,李秉荣副主席主持召开全区贯彻落实会议。自治区和各盟市政府通过召开会议、印发贯彻意见或方案等方式推进《纲要》落实。将《纲要》落实与“质量提升年”行动结合起来,与高质量气象现代化试点建设结合起来,纳入综合考评任务,统筹推进试点工作。强化多方协同,持续深化局市、部门、局企、局校、军地合作,形成贯彻落实合力。1项工作获评全国气象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特别优秀成果。

一年来,我们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全区气象事业发展动能更加强劲。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三级事业单位机构整合重组、职能优化调整工作全面完成,整体工作平稳有序。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持续深化,首创“三时段、三地域、三要求”工作模式。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双周调度,月总结”和适时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云+端”技术能力建设。深化雷达气象业务改革,标准格式雷达产品正式运行,定期检验评估机制初步建立。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制定行政许可事项清单,推广防雷减灾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探索推进省级科研所改革,积极打造全区气象科技创新平台。科技体制改革激发活力,四项科研业务能力提升方案印发实施,1个项目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6个项目获评省部级科研项目,地方科研经费投入创历史新高,19人入选中国气象局东北冷涡专项攻关团队,9人获评正高级职称,3人入选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1人入选自治区“ 新世纪321人才工程 ”。

一年来,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充分发挥。自治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通辽市极端天气应对条例》作为全国首部应对极端天气的地方立法正式施行。高质量完成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普查数据纳入基层防灾减灾平台,普查成果在多领域实现应用,作为典型省份2次在全国专项工作会上交流发言。与应急、水利合作开展汛期24小时值班值守,联合多部门进一步规范暴雨、山洪、城市内涝等监测预警和应急联动流程,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叫应”服务机制,成功应对全区5次较强区域性暴雨过程,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气象服务获得肯定。

一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四个助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服务平台投入运行,生态气象服务示范建设全国试点任务圆满完成。气候可行性论证成效显著,全区110个园区(区块)区域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全面完成,论证成果在970个建设项目中得到应用。能源保供气象服务不断深化,与自治区能源局建立沟通合作机制,有效降低高影响天气对能源保供造成的不利影响。强化交通安全气象保障服务,与公安交管局、交通厅联合提升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服务能力。农牧业气象服务效益显著,成立保秋粮气象服务工作专班和农业气象服务专家组,精细气象服务助力全区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成立全国首个县级农业气象科研工作站,示范推广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项目在自治区和东北主要产粮区推广应用,得到庄国泰局长充分肯定。生态气候品牌创建取得新进展,额济纳胡杨林入选全国首批15个“天气气候景观观赏地”,兴安盟获评“全域避暑旅游目的地”,敖汉旗通过“中国天然氧吧”认证。大力推进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建设,预警信息发布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1.8%。花粉浓度气象指数预报产品获李秉荣副主席批示2次。

在做好以上六项重点工作的同时,我们坚持系统谋划、整体推进,立体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建设、人工影响天气、重大服务等工作都取得了新成效。

立体监测能力大幅提高。阿尔山新一代天气雷达投入运行。初步建成锡林浩特全球高空基准气候站。全区往返式平漂探空组网观测试验全面启动。扎兰屯等8站获批中国百年气象站。6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升级为国家基本气象站。与农垦集团合作共建75套气象观测站并投入业务运行。“1+12+N”高分卫星推广应用体系更加完善,面向蒙古国开展应用技术交流和监测产品服务,工作成果在全国气象部门作典型经验交流。

预报预警准确率持续提升。暴雨、高温、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分区分级的暴雨预警信号修订发布,1小时雨强纳入新标准。建立可变网格客观预测业务,面向社会公众发布预测公报52期。晴雨、气温准确率分别达91%、80%,暴雨预警准确率达90%,强对流预警时间提前至48分钟。

信息化和数据支撑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任务基本完成,142类新增数据接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13个业务系统集约和“云化”改造持续推进。实况产品实时评估平台推广应用。网络及数据安全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常态化应急演练护航网络安全。

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内蒙古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正式实施。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正式实体化运行,人员划转、编制批复、经费保障等全部到位。全区新增增雨飞机1架、无人机1架。积极争取华北区域人影工程建设任务,自治区财政出具《国家高性能增雨飞机运维保障经费承诺意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效果显著,全区增雨作业影响区面积66.7万平方公里,增加降水21亿吨,防雹保护区面积2.3万平方公里,防雹效益5.7亿元。

重大活动保障赢得赞誉。选派6名业务骨干参与北京冬奥会现场气象服务,全力做好空气质量保障任务,1个“优秀集体”、6名“优秀个人”获中国气象局表彰。选派专家进驻东风航天城,强化军地联合会商,守护神舟十三、十四号飞船“安全回家”。

财政支持保障和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克服经费压减和严重疫情影响,全年各项经费收入稳步增长,年度总收入、中央财政投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科技服务收入均创历年新高。新一代天气雷达、卫星示范、补短板、基层台站建设等项目有序推进。赤峰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中心投入应用。兴安盟气象防灾减灾预警业务用房完成封顶。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基地主体工程建设完成。

统筹疫情防控与业务服务发展有力有序。面对全区波及范围最广、涉及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严峻疫情,区局党组坚决发挥领导核心作用,第一时间启动特别工作状态,做实“三分三备”,动态调整防控举措,强化对下工作指导。全区各级管理和一线业务服务人员冲锋在前、不畏艰险、敢于担当,保障了疫情期间全区业务服务管理工作稳定运行,专项工作得到中国局领导高度肯定。

综合管理工作取得实效。人事人才信息化建设持续推进,人事档案、职称管理、工资审批等系统上线运行。节约型机关创建工作再获佳绩,自治区本级和所有盟市气象局全部被评为节约型机关。中央财政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上线运行。财务审计工作扎实推进。气象标委会被自治区市场监管局评为A类标委会。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应急值守、科普宣传、机要保密、后勤管理等工作成效明显。老干部两项待遇得到落实。

党的十九大以来的五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气象工作作出批示。各级党委政府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过去的五年,是全区气象部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更加深入、党建与业务更加融合、党建促发展成效更加凸显的五年;是服务新发展格局更加融入、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更加高效、气象事业发展更加优质的五年;是气象现代化水平更高、创新驱动发展更加协调、“气象+”格局融合更加紧密的五年;是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落实更加有力、科技服务转型发展更具成效、支撑保障事业发展更加强劲的五年;是科学治理更加完善、各项改革更加深化、事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的五年。五年来,全区气象部门广大干部职工谋发展、敢担当、善作为,为建设亮丽内蒙古做出了积极贡献。

突出政治引领,聚思想凝共识。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作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团结带领全区干部职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代表,党建工作走在区直机关前列,工作经验在区直机关作典型交流。

突出系统思维,谋长远谱新篇。坚持系统观念和统筹谋划,先后提出了“三个突出”“三个坚持、三个强化”“四个助力”等发展思路,为全区气象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推动自治区政府印发出台《关于推进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与发改委联合印发全区气象“十四五”发展规划,全面落实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明确了未来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通过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有力保障了全区气象事业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突出主动融入,保安全促发展。坚持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坚持趋利避害并举,坚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生态气象、卫星遥感、人工影响天气和气象信息化等品牌业务跻身全国先进行列,防灾减灾气象服务保障有力,生态文明气象保障服务赢得赞誉,乡村振兴气象服务提质增效,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圆满完成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神舟系列飞船发射回收、自治区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任务,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

突出支撑保障,抓项目保民生。立足科技型、基础性、先导性定位,发挥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优势,中央和地方对气象工作的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投入逐年增加,为“保民生、保运行、保重点”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树立项目带动发展理念,山洪、雷达、补短板、气象防灾减灾、人工影响天气、气象大数据平台、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平台等一批中央和地方重点项目推进实施,有力支撑了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按照“巩固传统服务、发展优势服务、开拓新型服务”的发展思路,全力推进气象科技服务转型升级,气候可行性论证、新能源气象服务、高分数据应用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服务保障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突出科学治理,强基础优环境。发挥改革的突破性、先导性作用,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新型业务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各项改革举措扎实推进,制约气象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破除。科技创新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培养了一大批业务尖兵和技术骨干。创新工作持续发力,连续获评全国气象部门创新工作奖,营造了谋创新、促发展、提能力的良好氛围。气象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出台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数量居全国前列,为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2023年工作部署

2023年总体工作思路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对标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持续强化《纲要》落地实施,深入开展“质量提升年”行动,坚决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精准高效服务保障“五大任务”建设,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工作实效拥护“两个确立”、体现“两个维护”

一是持续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按照党中央部署深入开展主题教育。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落实党的创新理论学习教育计划。发挥党组示范带动作用,明确学习重点,开展专题研讨,推进学习成果转化为具体政策举措。各级气象部门要统筹事业发展和服务保障地方经济社会各项工作,胸怀全局、抓实重点、突出特色,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区气象部门创造性贯彻落实。二是巩固深化《纲要》落实成果。细化落实《纲要》目标任务分工方案,建立各单位定期报告制度,实施挂图督战。强化三级协同联动,以工程立项、区部合作、局市合作、评估评价、试点先行、大城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等为抓手持续发力,确保《纲要》落实取得更大成效。推动“质量提升年”行动向纵深开展。是强化“两项举措、两个抓手以持续推进高分卫星应用体系建设和加强影响预报服务为举措,着力提升基层气象现代化水平和业务服务能力;以深化气候服务和民航气象服务为抓手,全面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质效。四是加快推动“十四五”重大工程落地实施。以项目带动发展,实施好综合气象观测、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中国气象局在我区落地项目。加强与各级发改部门沟通,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立项实施。落实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加大争取各级财政对气象工作支持力度。

(二)完善无缝隙智能预报业务,构建新型预报业务体制机制

一是发挥精准预报龙头作用。建立健全气象业务“主动、互动、联动”工作机制。构建集约高效、扁平协同的预报业务流程,推动暴雨预警信号调整和属地化发布。二是强化精准预报能力建设。完善全要素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提升大城市精准预报能力,推进常规要素预报向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延伸。提升分区域、分时段、分强度和分流域、分类型、分灾种的精准预报能力。推进次季节预测、流域面雨量预测等气候业务能力建设,打造集约高效的综合气候业务一体化平台。三是强化短临监测预警业务。深入发展智能预报技术,推进雷达、风云卫星资料应用。积极参与数值预报统筹研发,加强模式产品解释应用,提升本地数值模式性能。四是加强预报业务科学管理。完善全要素、全流程、精细化检验评估业务,强化预报与检验评估的互反馈。加强预报员队伍建设,引导和激励预报员转型创新。常态化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复盘总结,做好全区预报竞赛工作。

(三)提升精密监测能力,加快建设综合立体智能协同的观测系统

一是持续优化完善站网布局。加快推进综合观测站网工程、雷达工程、补短板工程项目建设。启动国家大气本底站建设,开展北斗导航平漂组网观测试验和全球基准探空观测试验,加快推进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推动行业和社会气象观测能力提升。二是优化调整雷达气象业务。强化雷达产品共享应用,健全雷达产品业务应用检验评估机制,开展雷达观测试验,提高雷达产品对强对流天气监测预警业务的支撑能力。三是进一步提升卫星遥感应用支撑能力。发展面向用户需求的多源卫星产品,开展蒙古高原生态环境、沙尘、森林草原火灾监测服务。四是加强气象计量能力建设。完成自治区气象计量检定实验室风洞升级改造,持续推进全区气象计量业务调整,完善检定、校准、核查、比对相补充的计量业务布局。

(四)推进气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基础支撑和数据服务能力

一是加强气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气象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任务,扩充计算、存储、备份资源规模,推进全区气象广域网和自治区级互联网扩容提速。升级完善北斗卫星应急通信系统,提升移动、远程办公能力。二是提升气象大数据服务支撑能力。升级完善“天擎·内蒙古”功能,全面有序完成核心业务系统与“天镜·内蒙古”对接,加快推进自治区级气象信息系统集约整合和“云化”改造,推广云原生开发建设。三是提升气象数据效益产出价值。建立完善气象数据分类分级、开放共享、安全审查管理制度,开展高质量、高价值数据产品研制和应用,有序推进实况分析产品在预警、决策和应急服务中直接使用。推进完善部门行业间数据资源共享。四是强化网络及数据安全保障能力。组织开展气象网络空间安全行动计划,巩固网络及数据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成果,完成互联网信息系统集约整合和定级备案。五是积极落实国家级智慧气象体系建设任务。发挥信息系统和数字服务在智慧气象体系中的关键作用,推进智慧气象服务融入智慧城市、乡村发展以及行业管理。

(五)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一是全力以赴做好防灾减灾救灾气象服务。健全以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为先导的多部门应急联动机制,深化面向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的重大灾害性天气“叫应”服务和决策服务。推进普查成果多领域深层次应用,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和影响预估服务。二是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能力建设。推动盟市、旗县政府修订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强化重大气象灾害递进式监测预警,开展精细到乡镇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服务。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部门应急联动、停工停课等制度。三是加强预警信息靶向发布能力。持续推动应急广播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工作,做强“应急广播+微信企业号”传播模式,提升面向偏远农村牧区的预警信息覆盖率。四是加强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落实气象防灾减灾科普规划,强化气象灾害避险科普工作。

(六)紧扣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气象服务保障成效

一是夯实气象为农牧服务基础。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完善与农牧部门会商研判机制,做好分作物、分区域、分灾种、分时段的精细化农牧业气象服务。推广应用智能节水灌溉气象预报服务技术。开展大宗作物、特色作物分品种的精细化区划。发挥气象科技优势,扎实做好定点帮扶各项工作。二是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以城市内涝为重点,推进呼和浩特、包头、赤峰大城市气象服务,带动全区城市气象服务能力提升。加强与能源部门合作,做好能源生产、运输、调度等环节能源保供气象保障。继续做好恶劣天气高影响路段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公众衣食住行游购娱等全方位气象服务,推进气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深入开展“气象+”赋能行动。推进气象服务融入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牧、交通、文旅等部门决策部署和行业发展,提升服务深度和广度。加强信息共享和联防联动,强化国家能源集团、华电集团等央企和内蒙古电力公司、蒙能等区直骨干国企气象保障服务。四是做好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组织做好航天发射回收、体育赛事等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服务。

(七)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水平

一是不断提升气候应用服务能力。建立气候资源普查、区划、监测和信息统一发布制度,探索打造清洁能源预报服务基地。二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开展气候变化对粮食安全等影响评估,强化农业等行业适应气候变化对策研究,完善内蒙古黄河流域生态气候资源影响评价技术。三是加强“双碳”气象服务。建设二氧化碳通量监测标准数据集,加强碳源碳汇监测评估,指导盟市局积极参与地方“双碳”工作部署。四是强化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气象监测评估服务。聚焦干旱、沙尘暴、火灾、洪涝、雪灾等气象及衍生次生灾害,开展卫星遥感精细化定量监测评估。加强内蒙古黄河流域、“一湖两海”和察汗淖尔流域等重点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服务。强化荒漠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气象服务。五是做好大气污染防治气象服务。加强与生态环境部门共建共享,做好呼包鄂、乌海及周边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大气自净能力监测评估服务。

(八)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建设,发挥趋利避害服务保障效益

一是构建新型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优化三级业务服务布局,突出自治区级人工影响天气的主体核心地位,提高市县级应用服务水平。编制实施《内蒙古“播云”行动计划》。二是加强新技术研发应用。开展典型过程的作业效果精细化评估,积极探索无人机在人影领域的应用。三是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加快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升级改造,继续加强人影弹药信息化管理,县级人影弹药物联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四是充分发挥作业服务效益。强化跨区域、多方式联合协同作业模式,积极开展抗旱减灾、森林草原防灭火、生态保护与修复及重大活动保障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服务。

(九)提升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夯实气象事业发展基础

一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深入开展东北冷涡背景下暴雨、强对流等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技术研发,持续推进东北冷涡业务能力提升。加强环境气象、农业气象、卫星遥感等领域关键技术研究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二是强化开放合作与协同创新。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研经费支持。改革完善科技成果评价和气象科技奖励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三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着力加强新时代气象人才工作整体谋划,统筹推进各类人才建设。落实全区气象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实施办法,启动选拔工作。结合省级科研所改革,围绕事业发展制约瓶颈,优化重组自治区级创新团队。

(十)推进气象管理现代化建设,提升气象治理效能

一是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持续推进新型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建设“云+端”业务技术体制。大力推进科研所改革发展,调整优化研发布局,探索建立科技资源一体化配置机制,打造内蒙古气象科技创新平台。结合事业单位改革后机构职责和业务布局,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落实事业单位章程管理。深入推进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三级气象部门上下联动、协同高效的服务机制。巩固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将成熟做法和创新经验上升固化为制度成果。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放管服”改革。二是持续优化事业发展环境。完善气象法规体系。强化依法行政,规范重点领域执法,不断提升安全监管能力。围绕发展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开展专项调研和政策研究。加强气象标准化建设。三是推动气象产业发展。深化与民航部门合作,建立合作机制,围绕机场建设和安全运行、大型观测设施建设等全方位加强合作交流。持续做好面向重点领域、重点工程、重大项目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大力发展新能源气象服务。四是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多举措筹措资金、用好资金,加大“保民生、保运行、保重点”工作力度。加强预算执行控制,确保资金安全。五是统筹做好宣传信息、机要档案、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后勤保障等工作。发挥好老年大学作用,落实好老干部“两项待遇”。

(十一)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把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气象工作各领域各环节,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强化模范机关创建。统筹推进机关党建和系统党建。深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主题实践活动。推进基层党组织制度体系建设,增强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提升治理效能。强化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建设。加强气象文化建设。深化文明单位建设和统战、工会、团青、妇女等工作。二是坚持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启动新一轮巡察工作。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强化正风肃纪,持续纠治“四风”。综合运用“四种形态”,严肃精准追责问责。推进廉洁文化建设,加强警示教育,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做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坚持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三是大力培养选拔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健全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常态化工作机制,继续加强对基层优秀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人员的培养锻炼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