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名称:规划计划发布机构:内蒙区气象局减灾处
发布日期: 2020年04月02日 2020年03月31日 文号:内气发〔2020〕36号
效用状态:有效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印发《内蒙古气象局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行动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印发 《内蒙古气象局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行动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 各盟市气象局,各直属单位,各内设机构: 为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智慧气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气办函〔2018〕385号)有关要求,切实提高我区智慧气象服务发展水平,制定《内蒙古气象局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行动方案(2020-2025年)》,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落实。                                      [盖章]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                       2020年3月31日 (联系人:康晟炜,联系电话:15248135072) 内蒙古气象局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行动方案 (2020-2025年) 为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中国气象事业70周年重要指示批示和讲话精神,落实中国气象局《智慧气象服务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年)》有关部署,加快构建开放、多元、有序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提升智慧气象服务发展水平,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为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防灾减灾救灾和保障改善民生提供优质服务,结合内蒙古实际,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围绕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服务需求和服务精细的工作要求,加快科技创新,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以气象服务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以气象服务生态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为内蒙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夯实基础,强化支撑。强化气象基础业务,提高气象服务管理水平,提升智慧气象服务基础支撑能力。 技术引领,开放众创。树立开放思维,强化新技术在气象服务中的综合应用。激发气象服务市场活力,形成多方协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的机制。 统筹规划,示范带动。统筹协调各类经费建设项目,坚持整体规划和示范带动相结合,以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工程为重点,提升智慧气象服务能力。 需求牵引,惠及民生。以需求为导向,强化气象服务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人民生产生活的深度融合,提升气象服务效益。 (三)行动目标 到2025年,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气象服务中得到充分应用,初步实现气象服务需求从“人工获取”到“自动感知”转变,气象服务产品从“人工制作”向“智能制作”转变,气象服务模式从“单向推送”向“双向互动”转变,气象服务体系从“低散重复”向“协同集约”转变,气象服务供给从“低效过剩”到“高效精准”转变,全区以自动感知、智能制作、双向互动、协同集约、精准供给为特点的智慧气象服务业务初步建立。 完善智慧气象服务基础支撑能力。依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完善支撑智慧气象服务的数据环境和智能预报能力,基于“云+端”的业务体制模式,搭建开放智慧的气象服务业务新格局,提升气象服务智慧管理水平,智慧气象服务基础支撑能力得到加强。 发展智能交互为特征的公众气象服务。强化公众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引进发展应用,构建基于特定场景的气象服务信息交互反馈和信息推送服务。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提升公众气象服务能力。 发展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完善行业气象服务指标,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行业气象服务业务。拓宽专业气象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满足行业用户日益增长的气象服务需求。 发展精准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构建智慧化决策气象服务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决策支撑服务,生产制作面向重大战略、重大工程和重大灾害性天气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提高气象因素在决策指挥中的参谋作用。 构建开放协同的气象服务生态。构建开放众创的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格局,建立融通三级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形成服务合力。激发和培育气象服务市场,完善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机制,提升气象服务融入式发展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完善智慧气象服务基础支撑能力 任务1:完善支撑公共气象服务的数据环境 依托气象大数据云平台的业务化应用,以数据为中心,完善内蒙古气象服务数据资源体系和大数据应用环境。强化扩建高性能运算硬件环境,提升高性能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加强对公共气象服务的支撑。强化数据资源的共享和汇交,开展气象大数据与行业数据的融合应用研究,建设统一数据标准规范的部门内外气象服务数据集。建立大风、寒潮、沙尘、温度等人工智能训练资源库、标准测试数据集。发展数据服务技术,支撑基于位置的精细化、高并发的气象服务需求。 任务2:应用智能预报支撑智慧气象服务能力 依托中国气象局和内蒙古数值预报产品,应用数值预报解释应用、数据融合、降尺度和人工智能技术,提高温度、降水、风等气象要素智能网格预报客观化水平。以数据为主线,建立智能预报制作业务流程。丰富完善内蒙古一体化预报业务平台智能网格预报功能,实现预报要素智能协同、预报产品智能制作、灾害性天气智能预警,支撑智慧气象服务。 任务3:提高智慧气象服务“云服务”能力 按照“云+端”和“大平台、小前端、富生态”的业态要求,开展气象服务系统“云”化改造,建立基于“云”的智慧气象服务应用。推进气象服务业务相关算法和数据融入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强化“云服务”对智能应用场景的支撑,推动气象服务向智能制作转变。通过“云服务”向公众、行业提供多种类型的智慧服务产品。推进全区公共气象服务产品入“云”,强化服务产品的集中规范存储及全区共享。发展服务交互和定制功能,实现用户的自由定制和即时反馈。加强“云服务”与信息发布手段的对接耦合,实现全区基于“云”的智慧气象服务资源共用、能力共享。 任务4:提升智慧化公共气象服务管理水平 建立健全公众、决策、行业气象服务管理制度体系,完善不同类型服务产品制作、审签、发布管理制度,推进各类服务业务技术标准的制定,推动任务启动、产品制发、信息传播的标准化管理,为提升服务产品智能生成和传播奠定基础。强化气象服务系统的业务管理,完善系统功能,打造业务和管理系统品牌,提升气象服务的针对性和服务效率。 (二)发展智能交互为特征公众气象服务 任务5:强化公众气象服务关键技术发展与应用 聚焦公众关注的出行、健康、生活需求,发展用户数据采集和用户需求动态分析技术,研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适应5G技术发展,应用智慧气象服务3D、VR等可视化产品加工制作功能,研究多维度气象数据表现技术,发展适应多手段发布的可视化产品制作技术。应用基于位置的预报预警产品生成技术和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支撑气象服务产品智能制作和按需推送服务。 任务6:发展分众化公众气象服务业务 梳理、分类和设计本地气象服务场景,开展针对不同灾害性天气、不同用户行为的场景气象服务设计。通过用户反馈的实景信息强化服务场景解析与应用,探索发展基于场景的气象服务。借助智慧气象服务数据可视化系统,研发分众气象服务产品。建立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运行机制,以“互联网+渠道”构建智能网络,研发“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传播”集约化的采、编、播、管、存智能化业务系统。 任务7:开展智能感知的公众气象信息推送服务 发展适应不同渠道的气象数据可视化服务产品,通过媒介为用户提供服务。利用智能化网格产品和LAPS产品及其他数据开发“内蒙古天气”手机APP和微信公众号,实现基于位置的实况、预报、预警服务和交通、旅游、生活指数服务,打造“内蒙古天气”气象服务品牌。推动气象服务信息推送与APP、网站、微博、微信、电视等渠道的对接,发展基于气象服务场景定制、用户需求自动感知的公众气象服务。 任务8:完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优化自治区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功能,打造指挥调度新模式,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根据地方党委政府及各涉灾部门防灾减灾需求,采用多源预警信息采集、云数据分析技术,深入推进“决策指挥一张图”精准调度,通过信息上图、系统融合,智能预测风险隐患,实现预警信息一键式靶向发布,确保及时高效稳妥处置突发事件。打造面向不同涉灾部门用户提供分类服务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气象服务信息靶向推送技术与社交平台、移动互联等渠道的对接,实现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的实时提醒、预警的靶向发布和传播,实现综合防灾减灾的大数据汇聚与共享共用。 (三)发展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 任务9:完善行业气象服务技术指标 围绕行业发展规律,开展农牧业、交通、旅游等行业气候资源评价,推进重点行业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区划、灾害调查和需求分析,制定覆盖行业全生产流程的气象服务参数、阈值,推动构建覆盖不同行业的气象服务指标。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行业气象服务技术指标发展行业气象服务产品订正和生成技术。应用大数据、机器学习技术,建立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模型和评估指标,完善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评估业务。 任务10:发展以用户为中心的行业气象服务 建设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业务系统,对接行业大数据以及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数据,集成行业气象算法模型和指标体系,研发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产品。强化需求分析,围绕用户对服务产品、服务方式、应用场景等需求,发展以用户决策、调度、指挥为一体的服务,在清洁能源利用、气候资源开发、交通运输、民航运营、汽车试验、航天器发射回收、城市运行等领域,为重点行业用户提供个性化、按需定制的行业气象服务。 (四)发展精准高效的决策气象服务 任务11:完善融通三级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系统 完善多数据融合决策气象服务数据库,整合气象、水文、交通、灾情等多种数据,实现数据分类存储、查询检索、智能分析和快速计算。完善区盟旗三级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模块,以敏感性分析指标、启动标准和阈值为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条件,实现产品制作的自动触发。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流程,智能化实现多模板调用、任务下发、协同编辑、在线查看、图形和文档自动组合、资料汇总等功能。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客户端,建立决策服务产品与决策用户映射关系,实现一键式多渠道终端发布。完善决策气象服务业务考核,建立定量化决策气象服务考核体系。推动决策气象服务全流程智能化发展,实现区盟旗三级决策气象服务“一库”“一平台”和“一终端”。 任务12:开展气象灾害风险决策支持服务 完善决策气象服务启动标准和阈值,提升干旱、寒潮、暴雨、暴雪、沙尘暴、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及重大活动决策气象服务敏感性。针对不同关键性、转折性和灾害性天气过程,结合消防、安全生产、山洪地质灾害、防汛抗旱、地震、森林草原防灭火、交通等各类突发事件信息,建立高影响天气和突发事件气象影响预评估模型,提出基于影响的决策气象服务建议。围绕灾害性天气、突发事件和重大活动强化决策气象服务综合研判,实现决策气象服务信息精准靶向发布。融合多部门数据,开展高影响天气和突发事件气象影响评估服务,提升决策气象服务多部门融合水平。优化气象灾害的快速分析、灾前预评估、灾中跟踪和灾后评估全程化服务流程,实现决策气象服务智能化和气象灾害综合分析的“一张图”。 (五)构建开放协同的气象服务生态 任务13:构建开放众创的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格局 强化与自治区发改委、工信厅、应急厅、文旅厅、住建厅、农牧厅、扶贫办、生态环境厅、林草局等行业部门合作,通过签署合作协议、联合发文、联合开展工程建设、联合强化信息发布等方式,推动气象服务深度融入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联合高校、社会企业、科研院所等部门,组建气象服务创新联盟,加强智慧气象服务核心技术、重难点问题的攻关。培育和激发气象服务创新活力,建立促进气象服务内生动力的激励机制,推动搭建气象服务众创平台,实现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 任务14:构建三级融通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建立上下联动、协同配合、互通信息、优势互补的工作机制,强化公共气象服务三级融通。强化气象服务数据资源的收集与汇交,推动智慧气象服务业务平台的落地和应用,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决策、行业气象服务以及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充分利用智慧气象服务科技成果,在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共享、技术研发、产品制作、信息发布、效益评估和利益共享领域强化统筹协调和协同推进,形成三级气象服务合力,促进全区公共气象服务发展。 任务15:构建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机制 开展公众气象服务评价分析方法和技术研究,改进公众气象服务评价指标。探索建立行业用户气象服务评价模型,针对不同行业开展差异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围绕决策气象服务需求强化决策用户气象服务效益调查,建立用户反馈和自查自评相结合的决策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机制。强化运用新技术新方法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效益评估业务。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机制,建立效益评估结果与公共气象服务反馈机制,为气象服务改进和服务质量提升提供依据。 (六)打造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工程 任务16:气象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 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依托“一平台、三系统”建设,构建气象大数据综合应用平台。建成气象大数据管理云平台,实现对气象及相关行业部门数据的集约化、标准化汇集管理,促进气象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挖掘气象大数据应用价值。建成高性能计算机系统,提升高性能计算能力,满足精细化格点天气预报服务需求。建成人工影响天气海事卫星空地通信指挥系统,提升人影作业指挥信息化水平。建成生态数据分析系统,提升生态气象监测评估能力,有效促进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提升。有力支撑和服务政府大数据平台建设、行业部门气象大数据应用,以及气象大数据在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任务17:中国北方森林草原防灭火气象服务工程 构建多源卫星与航空遥感互为支撑的森林草原火灾应急监测体系,提升高时空分辨率和全天候的火场应急监测能力。依托智能网格预报和内蒙古数值预报系统,开展精细化火场温度、风向、风速、降水等关键气象要素精细化预报服务。提升防防灭火服务平台的智能化水平,实现多元海量信息的融合应用,逐步提升火场蔓延模拟精度。科学组织火场人工增雨作业。利用卫星通讯系统实现地面数据中心、航空遥感飞机、防火指挥部、前线指挥部之间的实时信息互通,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对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决策指挥的技术支撑能力。 任务18: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工程 完善生态监测站网布局,加强多源遥感技术在生态监测领域的应用,优化定量化生态气象监测评估业务技术体系,加强对森林、荒漠、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动态监测评估能力。推进锡林浩特气候观象台“七大能力”建设。开展区盟旗三级干旱灾前监测预警、灾中跟踪服务、灾后定量化评估的全程化服务。利用多元卫星遥感和地面监测数据,开展生态保护绩效考核和生态红线管控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价。推进重大城乡建设规划、区域经济开发、重点工程建设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服务工作。开展高影响天气对风电、光伏电站的影响预报服务。针对生态宜居城市和美丽乡村建设服务需求,开展城市和乡村旅游气候资源气象评价服务。为各地政府申报和建设国家公园、创建“天然氧吧”等国家气候标志品牌提供气象保障服务。联合生态环境部门优化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联动机制,在监测预警、联合会商、联合发布、应急联动等方面强化合作,助力打赢蓝天保卫战。 任务19: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工程 实施乡村振兴气象服务专项,充分发挥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平台支撑作用,优化全区气象为农牧业服务业务布局,明确区盟旗职责分工,建成全区三级一体化的现代农牧业气象服务体系。完善以服务效益为评判标准的气象服务产品准入和退出机制,推动农牧业气象基础监测预报评估服务产品制作向自治区集约,特色服务向盟市旗县下沉。以“一张网、一张图”的理念,优化自治区三级智慧农牧业气象服务平台功能,增强农业气象大数据的存储和应用,提高服务产品的智能制作分析能力。提升农牧区气象灾害监测评估能力和范围,根据不同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的生产需求,按需推送服务产品,不断扩大手机客户端覆盖面和智慧发布水平。实现基于位置、可定制、交互式、智慧型、个性化的“直通式”服务。强化卫星遥感技术在农牧业资源区划、种植面积提取、农作物估产等领域的应用。加强干旱、低温冷害、霜冻、雪灾等重大农牧业气象灾害定量评估服务能力。围绕马铃薯、苏尼特羊等特色农畜产品,继续开展气候好产品认证,提升优质农畜产品品牌价值。联合自治区农牧厅共同推进全区高标准农田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和特色农牧业气象服务中心创建工作。 任务20: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工程 全面推进基层气象灾害预警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一队伍”,健全预警服务规范“一把尺”,打通业务孤岛,优化业务布局,聚焦精准调度,研发基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调度“一平台”,深度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一本账”数据的融合与共享,开展气象灾害“三区”分级防御,针对各地党委政府防灾减灾需求,实时制作并展示气象灾害防御指挥作战“一张图”,自动生成气象防灾减灾服务产品,依托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现有的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渠道,编织基层防灾减灾预警信息发布和传播“一张网”,强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业务支撑,全面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的智慧化水平。 任务21:智慧公众气象服务工程 聚焦公众关注的出行、健康、生活需求,研发用户行为分析系统,基于智能网格产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和物联网技术,借助智慧气象服务数据可视化系统,研发分众气象服务产品。建立智能气象产品库,满足个性化、高并发、大流量的用户服务需求。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对接,建立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运行机制,对接全国一体化全媒体气象服务业务系统,以“互联网+渠道”构建智能网络,形成“一次采集、多种生产、多元传播”集约化采、编、播、管、存业务模式。强化基于位置和需求的公众气象服务信息推送能力。构建公众参与机制,积极利用新兴媒体平台的互动特点,将互动思维渗透到各个环节,吸引公众参与服务需求分析、产品制作和信息提供,通过意见反馈分析、智能问答,向公众提供问诊式气象服务。 任务22:智慧能源气象服务工程 完善新能源气象合作机制,强化信息共享和先进技术研究应用,提升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能力。引进美国NCAR四维同化技术,提升新能源数值预报精细化水平和预报准确率。建立高效、稳定的风电、光伏气象服务产品供给保障网络平台,实现新能源直通式快速服务。优化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建立风能、太阳能气象服务能力评估与用户信息反馈机制。加强与电力部门合作,共同开展电力气象预报服务技术规范、跨行业技术标准的制修订。开展电网安全运行和提质增效的气象灾害预测预警技术及电网微区域数值模式技术研究。针对超高压电网线路动态增容需求,完善优化电网专业观测站网建设,开展基于气象条件的输电线路动态增容技术研究。建立并完善基于多源数据融合、微区域数值模式及服务产品自动化制定的内蒙古电网气象预报预警服务示范系统。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与任务落实 建立与中国气象局充分对接的智慧气象服务组织协调机制。自治区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负责全区智慧气象服务工作的顶层设计、综合协调和评估工作,各盟市、直属单位统筹推动本单位智慧气象服务建设任务落实,确保各项工作有布置、有落实、有督促、有检查、有实效。 (二)强化资金保障 建立智慧气象服务发展的多元投入机制。一是将智慧气象服务发展与中央投入的重点建设项目紧密融合,配套安排智慧气象服务建设任务和建设经费。二是统筹地方资金,将智慧气象建设任务融入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地方重大战略,积极争取地方项目支持。三是探索建立社会参与的资金保障机制,引入市场机制,鼓励气象部门加强成果的转化应用,通过为社会、行业提供优质服务获得智慧气象服务经费保障。 (三)强化科技和人才支撑 围绕智慧气象服务重点任务、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开展核心技术的攻关。加强新技术新方法培训,着力培养智慧气象服务科技骨干人才。 (四)强化交流与互动 建立智慧气象服务交流互动机制,搭建智慧气象服务发展交流平台。定期开展气象服务创新技术交流,促进气象服务技术提升。组织开展智慧气象服务创新成果展示、展览,促进气象服务成果推广、转化与应用。 内气发〔2020〕36号 〔2012〕1号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办公室 2020年4月1日印发 公开属性:内部公开 - 8 - -- - 7 - --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印发《内蒙古气象局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行动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doc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印发《内蒙古气象局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行动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pdf

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关于印发《内蒙古气象局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行动方案(2020-2025年)》的通知.html